在黑河瑷珲镇竞猜大厅,拿起“蚂蚱姐”,村民们齐会竖起大拇指。这个诨名背后,是一个农村妇女靠养蚂蚱逆袭的故事。她养了600万只蚂蚱,一年能收两茬,每茬45天就上市,卖到30块钱一斤还供不应求。谁能念念到,昔时地里东说念主东说念主喊打的“害虫”,如今成了黑河乡村振兴的“香饽饽”?
蚂蚱姐的繁衍场有14个大棚,每个棚齐像“蚂蚱公寓”:顶上盖着防晒网,地上铺着细纱防叛逃,温度长年限制在25℃-30℃。每年5月到10月是黄金繁衍期,蚂蚱吃的是玉米秸秆和杂草,45天就能从芝麻大的卵长成手指长的成虫。
为了学养蚂蚱,蚂蚱姐挑升跑到山东“拜师”。6月初把蚂蚱卵搬进大棚,像孵小鸡同样限制湿度,卵壳一破,小蚂蚱密密匝匝冒出来。她说:“蚂蚱胆子小,不行惊着,一受吓容易绝食。”
蚂蚱姐养的大多是东亚飞蝗,这种蚂蚱不挑食、长得快,一斤饲料能调度出六两肉。晒干的蚂蚱卵白质含量跨越60%,比牛肉还高,炸着吃嘎嘣脆,城里餐馆一盘卖到58元。
30元一斤的蚂蚱,根底不愁卖。烧烤店、暖锅店成箱订,加工场收去作念宠物饲料,连药厂齐来谈谐和。蚂蚱姐的手机天天响:“雇主,下一茬给我留200斤!”
瑷珲村14个大棚,一茬能出1000公斤蚂蚱,一年两茬赚8万多。蚂蚱姐的600万只范围,收入径直翻倍。村民算过账:种玉米一亩赚800元,养蚂蚱一个大棚顶十亩地。
从自家院子试水,到拉上全村搞谐和社,蚂蚱姐成了“工夫总监”。咫尺村里长入供种、长入收,还注册了商标,黑河蚂蚱放心打出了名气。
蚂蚱粪晒干后是自然有机肥,种菜大棚抢着买。村里经兴建堆肥厂,把蚂蚱产业链再拉长一截。
蚂蚱姐的狡计不啻在餐桌上:“下一步要作念蚂蚱卵白粉、蚂蚱酱,让宇宙东说念主齐尝尝黑河滋味!”
蚂蚱姐的故事展示了乡村振兴的契机。从害虫到金虫,从单打独斗到全村致富,这群小蚂蚱蹦跶出的不仅是黑河东说念主的钱包竞猜大厅,更是一条农业篡改的活途径。